先秦道家“德”观念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南开大学 叶树勋
该成果获得第十八届天津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成果简介:观念和范畴的考察是哲学史研究的一项基础工作。在道家哲学中“道”与“德”是两个相辅相成的基本观念,但在以往研究里,相比于备受关注的“道”,“德”引起的注意还远远不够。对它展开研究,不仅能深入理解其义涵和地位,同时也可从新的角度探察道家哲学的演变和特质。
沿此思路,本书系统考察了先秦道家“德”观念的兴起和演变。书中提出,殷周以降作为政治—宗教观念的“德”,在老子的改造下以新的姿态进入了道家哲学;庄子和黄老学派沿不同方向进行发展,庄子关心“德”作为个体德性如何实现的问题,黄老学派则集中于“德”作为君王德政在天下间的推行。经由老子之重造、后学之发展,道家贡献出了一种别具一格的“德”观念,和儒家共同成为轴心时期重造“德”之传统的杰出代表。
在考察观念演变的同时,本书也关注一以贯之的内容。书中强调,不管“德”的含义如何流变,道家一直是把它放在关系中来讲,这包括道与万物的关系、道与人的关系、行动者与他者的关系以及君王与民众的关系;“德”总是出现于某种关系之中,是该种关系得以构成的枢纽。如此,本书不只是针对一个观念的考察,在深层之处也涉及道家哲学的构造与性格。
创新性:(1)本书通过观念史的方法,系统考察了“德”在先秦道家哲学中的历程。以往学界对道家之“德”已有留意,但大都是就某一“子”进行研究,尚缺总体把握。本书呈现了此观念的源流,为理解道家哲学之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2)本书揭示出“德”作为关系之枢纽的总体特征,并由此对道家哲学的结构展开探讨。以往的同类研究对此未有足够的注意。本书总结出道家哲学作为一门关系学说的特性,对道家哲学的构造和性格作了新的展现。(3)儒道关系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问题,本书以“德”观念为支点,对此进行了新的考察。(4)在研究方法上,本书对观念史研究作了新的探索,并提出“哲理语文学”的方法,倡导哲学史研究中应重视语文分析的运用。
作者简介:叶树勋,南开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百名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入选者,兼任中华孔子学会理事、老子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先秦秦汉哲学、出土简帛思想,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和一般项目,著有《先秦道家“德”观念研究》,编有《朱右白文存》《杨鸿烈文存》,合译有《宋代文人的精神生活》,在《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曾获南开大学第五届、第六届、第八届宁一弘道魅力教师一等奖,第十六届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第十七届、第十八届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