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讲述中观察,在体悟中成长
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 孙经纬
我叫孙经纬。今年,是我参加工作的第六年,也是我成为“津法党员之声”宣讲队员的第六年。这期间,我走过很多地方,宣讲了很多故事,也从很多人身上得到精神上的给养。
法院人的故事
大家可能会好奇“津法党员之声”宣讲队是一支怎样的队伍,这是一支由天津法院干警组成的宣讲队伍。讲什么?首先讲好我们法院人的故事。
2019年,我讲述了全国优秀法官宫会新的故事。其实法官的故事不好讲,少有惊天动地的故事,也难有催人泪下的感人场景。因为严肃审慎、冷静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当事人,在复杂的矛盾纠纷中的秉持公平正直的标尺,是我们的天然使命。
在讲述宫会新法官故事的过程中,我有幸通过采访走进他的生活。他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瘦小,一名男法官,体重却只有43公斤。那次宣讲,我讲了宫会新法官审理的两个案子,极具智慧和果敢,兼顾法理和人情。但更使我触动的是他的日常,那时他负责审理静海区境内的交通事故案件,业务量大、工作难度大,平均一天要排四五个庭审,连中午吃饭都顾不上,很多法律文书都是利用晚上和周末时间写的,白天开庭晚上写判决,法庭——办公室两点一线,他的工作就是这么循环往复。说他有兼济苍生的伟大理想可能太遥远了,更多的可能是把每一件案件都研究明白的“钻劲”,把每一起矛盾纠纷都处理妥当的自我要求,不这么做,他过不了自己这么一关。
那时的我,初入职场,对于“法院人”这个称呼,还没有深刻的理解;后来,我看到了更多的“宫会新”,他们乐于钻研、忠于法律、忠于正义,正是他们努力的叠加让“法院人”有了耀眼的光芒。
刚来到法院工作时,我首先感受到的是本领恐慌,这种恐慌不仅来自法律知识的匮乏,更多来自社会经验的匮乏。老百姓对法院工作可能不熟悉,面对当事人,我总是有不同的名字:“律师”、“警官”、“书记”、“法师”;开庭有时就像方言版吐槽大会,我还没听懂当事人在讲什么,有经验的法官就已经对案情熟读于心了。我慢慢感受到,法官在审理案件时,要对社会运行规则、社会习惯、法理人情都要熟知。法律的适用,不仅追求法律逻辑的自洽,更是依靠法官的专业判断、道德与良知、社会经验来促进矛盾纠纷的彻底解决。而对于社会经验的学习,是我们每一天都要做的事情。
作为法官助理,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文书校对。刚参加工作时,我有一次因为同一个文书,连跑了三次文印室,因为文书上印出来之后发现有错别字,再印出来发现还有错别字。因为那件事,我自责了很久。在移送文印时,文书就应当校对无误,但因为自己的工作失误,导致打印浪费。更严重的是,如果没有及时发现错误,一旦文书发送到当事人手里,小小的一个错别字都将对司法公信力产生巨大的动摇。我们对工作充满敬畏,因为永远记得那句话,你办的不是案子,而是别人的人生。
我还记得讲述宫会新故事快到的结尾时的背景画面,一个瘦小的身躯骑着自行车行使在马路上。后来,我才慢慢理解了画面的含义,“宫会新们”永远在路上……
法院人在法院之外的故事
我们这支宣讲队伍面向基层开展宣讲,去哪里?去农村、社区、医院、部队、学校、机关……
静海区梁头镇罗塘村和辛庄子村,曾是高院的定点帮扶村,我们走进这两个村宣讲的时候,高院有三名干警在驻村帮扶。给村民宣讲要通俗易懂,准备宣讲的过程中,我们都把稿件做了调整,用最平实的语言讲故事。而村民的反馈永远让我们觉得再远的路都值得。那次,我们吃着驻村同事自己做的大锅饭,十几个人围成一桌,虽然只有一道菜,但是手里的馒头就是出奇的香。
那次我们还去参观了村里的图书馆,虽然不大,也就是四五十个平方米。秦华,我们院当时的驻村干警,酷爱读书,在完成驻村帮扶工作的同时,还把自己购买的书捐献给村里,帮助村里建立了这个图书馆。
那次我们还去参观了村里的文化广场,村里很多人在那里锻炼身体、聊天娱乐,原来是我院驻村第一书记龚照柱帮助村里建起了这个文化广场,还当起了教练,带着村民们一起打太极。
我们的干警们深度参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不但给村里修村路、立路灯、建水渠、拉项目、拉投资,更给村民们带去了精神上的营养。
后来,我同样去了村里工作,在西青区西营门街赵庄子村担任村党总支书记助理。刚到村里的日子,我紧张又忐忑,最害怕村民们说我是从机关下来“镀金”的,做做样子、是温室里的花花草草。
来到村里面对的第一项难题,居然是体力活。
2020年1月疫情期间一场大雪过后,为了方便村民出行,村委会所有工作人员出动为村民清扫积雪。
书记问我:你干过农活吗?
我只好如实说:没有。
我就学着村里伯伯们的样子,笨拙地拿起铁锨,和大家一起清理冰雪。过程很艰难,但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我也会不禁感叹,铁锨与冰面摩擦的声音可真好听啊!
“小孙,你帮我看看手机”“小孙,你帮我看看电脑”“小孙,你帮我写几句话”……自从大家知道我是学法律的,就经常来找我,“小孙,你帮我看看,我现在这个问题,在法律上怎么看”“小孙,你有没有不看的法律书,借给我看看”……面对村民的求助,我发自内心的感到开心。这种开心源自于被需要、被信任、被依赖。
我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工作,面对村民,宣传政策,组织活动,解决问题……但我每天的工作又不一样,村里的工作很琐碎,很细小,但是却很重要,因为它是社会管理的毛细血管,是上级政府了解基层民情的触角,因为它关系着每一个老百姓最直接最现实的生活。我更加能够理解“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的道理,因此我对基层工作更多了一分敬重感。
其实,像我一样,天津法院人在履行审判执行职能之外,还承担了很多基层治理的任务,他们有的驻守脱贫攻坚一线,有的远赴西部地区支援当地建设,有的利用业余时间服务基层群众,参与文明城区创建、服务社区、动员居民……在社会治理的每一个细节里都有法院人的身影。
法院人的普法故事
我们这只来自法院的宣讲队伍讲党的创新理论、讲先进模范人物,更讲述当代法治实践,普及法律常识。我们宣讲队有一名队员杜洪洲,是我们法官学院的青年教师,每次他的普法小课堂观众参与度都极高,课后都会收获观众“围堵”追问。
杜老师会声情并茂地讲解生活中的物业服务纠纷、婚姻家庭财产纠纷、养老诈骗防范常识消费者权益保护等与居民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讲普通老百姓最关心的民法典,讲日常生活的行为准则,讲如何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用案例的形式将看似冰冷的法律条文讲给老百姓。
同时,我也真切感受到天津市民法律素养的提高,对于获取法律知识的积极性高涨,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我想,这是整个社会普法工作的积极反馈。除了普法宣讲,我想更重要的是从司法工作者的角色出发,为法治社会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把每一份司法文书都当成普及法律知识的一种方式、一种渠道,通过释法说理让当事人明白法律的尺度,更让社会公众理解公平公正的内涵。
在讲述中观察,在体悟中成长。从“津法党员之声”宣讲队的一名新队员到成为一名老队员,我走过很多地方,讲了很多故事,也从很多人身上得到精神上的给养,那些我讲过的创新理论、先进人物、动人故事似乎已经内化为我生命的一部分,在面对很多艰难选择时指引前行的方向。当我们的宣讲照亮别人的同时,也在照亮自己。
供稿:科普工作部 来源:市委讲师团办公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