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机构概况 社科普及 社会组织 学术活动 社科评奖 智库建设 机关党建 社联会刊 学习园地 他山之石 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 : 学术活动  >  学术年会
聚焦城市文化 献计传承发展
——天津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2024)
城市文化专场研讨会举行
来源:科研工作部    编辑:社科联网管   2024-05-20小字号

  5月17日,天津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2024)城市文化专场研讨会举行。此次研讨会由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天津社会科学院、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共同主办,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参会,围绕“不断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善作善成”展开深入研讨,在思想的交流碰撞中为天津城市文化传承发展建言献策。此次会议正值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发表八周年之际,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市委部署要求的一次重要研讨活动。同时,也是天津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的一个重要场次。

  17日上午,研讨会开幕式和主题报告会在天津社科院举行。市政协原副主席、市社科联主席薛进文出席并致辞。薛进文指出,作为新时代的社科文化工作者,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的文化,贡献社科界的智慧和力量。推动城市文化传承发展,要准确把握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找准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在保护利用中传承文脉,充分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推动天津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加强交流互鉴,此次研讨会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交流平台,与会学者可立足各自专业视角,积极畅所欲言,为城市文化传承与发展凝聚思想共识。希望本地学者深刻把握国情市情,注重吸纳优秀研究成果,更好担负起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

  天津社科院党组书记、院长钟会兵在致辞中表示,此次研讨围绕天津城市文化传承发展展开学术研讨和实践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践意义。他希望各位专家学者通过这次研讨,以丰富的实践、精深的理论、深入的讨论、有效的建言,共同清晰梳理天津城市文化的发展脉络,高度总结天津城市文化的本质特色,成功提炼天津城市文化的精髓要义。正逢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八周年之际,诚挚邀请多地专家学者与天津社科学者开展交流研讨,共同助力新时代天津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

  主题报告会上,专家学者聚焦城市历史演变,围绕京派文化、海派文化、岭南文化、巴渝文化、天津城市文化的形成与特色、天津演出市场走势等热点议题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城市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边兰春作了题为“京津双城记:风貌特色传承与文化精神塑造”的主旨报告。他认为,北京和天津两地紧密相连,伴随发展,各有城市特色。他提出从文化视角去理解两座城市。他从政治意识、等级制度、区位差异等方面分析了北京城市空间与社会的关系,表示社会生活的分层造就了北京大雅大俗的文化特征。同时,他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分析了天津城市地理格局和文化特色,即拱卫京畿、山海连城、中西融汇、劝业图强的地域特色。建议天津强化传承城市特色风貌,突出商旅都会、百年风云翘楚的发展历史,万国建筑博览、中西荟萃的城市风貌,东西文化熔炉、海纳包容的城市特色,塑造传承历史、包容多元的城市文化。

  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广东省文化学会副会长、广东财经大学教授江冰以“岭南文化个性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题,梳理了广东地域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出岭南文化特色鲜明,表现为“鸟语花香”的岭南印象,低调、务实和包容的岭南特色,敢为人先且具有雄直之气的岭南气质,阐述了广东潮汕、粤西文化,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发展意义、前景和多元特色文化,为与会代表打开了一扇了解岭南文化的窗口。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谭刚在“巴渝文化建设与重庆文化消费培育举措”的主旨演讲中开明宗义提出,最能代表重庆城市文化的地域文化是巴渝文化。他认为,巴渝文化作为巴蜀文化的重要分支,具有包容与多元、开放和互融、坚韧与乐观等文化特质,进而塑造了重庆城市“开放、包容、创新、坚韧”的精神气质。未来重庆文旅产业的发展应立足于巴渝文化,通过实施红色旅游服务供给提升行动,打造巴渝文化旅游精品景区,打造成渝文化旅游走廊以及推进巴渝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等具体举措,推动重庆文旅培育。

  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城市硬件迭代升级、日新月异,作为软实力的城市文化也要创新发展、与时俱进。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徐涛、刘雅媛以“‘海派文化’的历史与发展现状”为题,聚焦上海海派文化的生成路径,分三个时段加以梳理,深层次地解析了海派文化的起源、演进与繁盛的历史进程。在此基础上,他们认为未来海派文化研究需要赋予海派文化新时代的内涵,增强海派文化的学理性研究,拓展核心问题的研究深度,加强海派文化研究力量的整合,形成更高层次的探讨与共识。

  天津社科院图书馆馆长、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闫立飞以“天津城市文化的构成及其特征”为题,从文化的时空维度,指出天津城市文化的总体特征既是地理的,建筑的,又是人文的,是现在与历史、人与城的融合。城市性格既是物质的,表现于它的建筑与自然地理形态,也是精神与气质的,融汇在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同时也是被叙述的,主要呈现在文学、历史、社会、哲学,以及网络等各种文本叙事中。天津城市文化的世界性特征通过民族性得以呈现,城市文化的现实性特征较为明显。天津作为一个从卫城成长起来的现代都市,城市文化具有较强的自觉性,地域文化特征明显。

  2023年以来,演出市场逐步复苏,供需两旺,带动文化消费持续走高,天津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业务策划部经理张喆介绍了天津大剧院的运营情况,围绕“天津大剧院经营及演出市场走势”主题,分析了天津大剧院与本地演出市场的关系。天津大剧院将调整演出项目引进策略,谨慎选择演出项目;深化行业内协作,拓宽异业联盟。天津大剧院的发展也折射出本地演出市场日益成熟、专业的发展历程。

  主题报告会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立文主持。他表示,各位专家的发言主题鲜明,信息量饱满,有滋味、有营养、有嚼头、有劲道,奉献了一场丰盛的思想大餐。传承发展城市文化、培育滋养城市文明是一项久久为功的事业,需要我们凝聚社科力量,持之以恒,在天津城市文化传承发展上下力气,在区域文化研究交流互鉴上下功夫。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勇于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在推进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天津篇章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

  下午,在市委党校举行了大会的三个平行论坛,主题分别为“天津城市文化特色研究”“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文化资源转化与利用”。

  “天津城市文化特色研究”平行论坛由市社科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袁世军主持。天津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任吉东等七位专家分别以“天津城市文化特色的解读”“河海文化通道研究”“津派文化的内涵与天津城市品牌建设”等视角,剖析城市文化内涵,从历史、地理、文学,以及城市治理等角度探索提炼天津兼容并蓄、融合创新的城市文化特质。专家学者们表示,天津作为带动区域发展的经济增长极,亟待弘扬“津派”文化的精髓,适应天津日益凸显的文化建设需求。作为该场论坛的点评人,市委党校原教育长、教授臧学英指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研究天津城市文化的指导思想,在天津城市文化研究中要加强现实关照,落实好“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的要求,希望与会专家进一步修改提升,多出高质量成果。

  “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平行论坛由天津社科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王庆杰主持。与会学者就传统文化与区域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展开了热烈讨论。发言既有顶层设计的思考,如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牵引天津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思考和建议,又有具体层面的应用策略研究,如“五大道地区小洋楼现状调查”“跨文化视域下天津城市文化传播的数字化策略研究”等。专家学者们表示,诸如历史文化街区等本地特有的传统文化承载着留存城市精神基因、延续城市文脉、激活城市文化涵养的使命,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能仅停留在学理探究层面,也要结合城市发展现实加以继承、保护与发展。天津市艺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钱玲对每位学者的成果逐一点评,认为学者的成果既有现状的梳理,也有原因分析,还有理论模型构建,可以说是既宏观又具体,既有理论支撑又有案例分析,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前沿价值。

  “文化资源转化利用研究”平行论坛由市委党校副校长王永立主持,专家学者们围绕各自的研究领域探讨文化资源的转化和利用,发言议题涉及大运河文化传承、非遗文化创新、新型文化业态发展、红色文化传播、高品质艺术街区建设、小洋楼片区文旅活化利用等热点话题。天津师范大学地方文献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王振良在点评时提到,这一组文章具有三个鲜明的特点,即主题聚焦天津城市发展热点;分析逻辑清晰,切合主题;学术成果体现了调研的深度与广度,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他充分肯定了与会学者扎实的学术功底、开阔的研究视角以及深入实践的科研精神。

  市委党校科研处处长、教授倪明胜说,平行论坛二的主题聚焦“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学者们围绕主题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探讨,且各具学科特点,体现了学者们深厚的学术底蕴。他总结本组成果有三个特点:一是有高度,六位专家的文章立意高,是对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的落实;二是有深度,文章的历史感、文化纵深感强;三是有厚度,把历史文化和天津当前发展面临一些问题,做了很好的衔接,为推动文旅发展,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白俊峰介绍了所在组交流情况,提炼了每篇论文的闪光点。他认为,该组学者发言聚焦“文化资源转化利用研究”主题,凝聚了专家们的真知灼见,一是把握好一个历史机遇。这个机遇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来津视察,要自觉答好总书记提出的时代命题。二是处理好两个要素的关系,即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要自觉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发展是为了更好的保护。保护不是抱残守缺,要以文化遗产的有序传承推动活化利用。三是阐释天津文化应立足全国维度、全域维度以及全时维度去开拓创新。四是用好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类文化资源,以及与这两类文化资源相关的“文化空间”和“文化场景”四个资源,实现保护与利用的良性互动。

  在研讨会总结讲话中,袁世军谈了三点体会:一是有意义。此次会议的日期特意安排在“5·17”重要时刻,也是天津全市上下落实“四个善作善成”重要要求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对推进落实“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重要要求上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二是有收获。专家主题发言内容丰富、切中要害,思想新颖,令人深思;平行论坛专家讨论话题广泛,具有实际操作性。三是有期待。期待参会的专家学者以及广大的社科工作者,为天津文化,特别是为天津现代化大都市文化建设推出更多高品质成果,推出更多切实管用的咨政建议。

  王永立表示,会议围绕天津城市文化传承发展主题,交流思想,深化认识,凝聚共识,收获满满。通过一天的交流研讨回看历史风云,传承文化底蕴,展示时代风采,服务城市发展,在着力推动“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上持续用力,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研讨会成果丰硕,与会专家学者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来自本市与北京、上海、广东、重庆等地1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

  (来源:科研工作部)

扫码阅读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地址:天津市和平区成都道52号  邮编:300051
ICP备案号:津ICP备2023009822号  技术支持:津云新媒体
津公网安备 12010102001203号
天津市社科联官方微信
Baidu
map